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新聞、訊息分享
3
材料体積及含水率測試儀之使用影響--YJT4
https://www.yujye.net/ 佑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佑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台南市永康區正南一街57巷25號
台灣餐旅業自動化策略報告(2025–2026)整理撰寫人:郭見興(現為佑傑電子CEO 及成功大學管院一年級在職生)1. 營運背景與決策框架產業與環境背景: COVID-19 疫情後臺灣餐飲及旅宿業步入復甦期,但復甦狀況並不均衡。2023 年全年來臺國際旅客僅約648 萬人次,尚未恢復至疫情前單年破千萬的水準[1];內需市場雖回溫,但服務業者同時面臨勞動力短缺、能源與原物料價格高漲等壓力。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4 年全臺服務業人力缺口突破10 萬人,其中餐飲業佔比超過25%[2]。住宿餐飲業職缺率攀升至4.3%的25 年新高,104 人力銀行數據亦顯示2024 年4 月全站工作機會數達110.6 萬筆,其中餐旅服務業人才缺口約22.7 萬,高居各行業之首[3]。 這種持續的勞動力短缺導致現有員工負荷加重、服務品質下降,尖峰時段顧客等待時間拉長、出餐與配送延遲,同時高工時低薪的結構又加劇人員流動形成惡性循環[4]。此外,政府法規限制亦讓業者缺乏替代人力來源——現行就業服務法並未開放一般餐飲業聘用外籍勞工,使中小餐館無法透過移工填補缺口[5]。宏觀與政策因素: 近年臺灣基本工資連年調漲,2024 年基本月薪提高至27,470 元,2025 年進一步上調4.08%至28,590 元[6]。人事成本上升壓力下,中小業者營運更加吃緊。同時全球通膨和戰爭影響推高能源及食材成本:臺灣食品類物價自2021 年至2024 年累計上漲約13.98%,外食物價連續四年漲幅超過2%;政府雖凍漲民生電價,但2023 年下半年取消大型餐飲業電價優惠,一次調升15%(約880 戶高壓用電餐飲業者受影響)[7]。此外,ESG 永續規範成為新趨勢,金管會規定2023 年起實收資本額20 億元以上上市公司須揭露ESG 報告[8]。大型連鎖餐旅集團因此更加重視節能減碳、減廢等永續經營要求,這也可能逐步影響中小業者(如供應鏈要求或政府擴大適用),形成環境與法規面的轉型壓力。決策框架與目標: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由餐旅業資深顧問、全球總體經濟分析師、臺灣政策顧問、自動化系統整合專家共同執筆,旨在識別2025–2026 年間臺灣餐飲與旅宿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並提出可行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以提升業者韌性、降低成本並改善服務品質。研究將運用PESTEL 模型分析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環境、法規因素,以及波特五力評估競爭態勢,同時結合財務模型進行ROI(投資報酬)模擬。戰略假設為:針對痛點部署適切的自動化(例如自助點餐 kiosk、智慧點餐支付、洗碗機與配送機器人等),可降低20–30%人力依賴,緩解營運成本壓力,並在新政策與國際環境變局下增強營運韌性。這一假設將在後續章節中接受數據與案例的驗證。關鍵決策影響: 研究成果將為餐旅企業主和佑傑電子(Yojye)策略團隊提供依據,用以制定設備投資計畫、勞動力佈局與自動化導入路線圖。例如,根據分析建議佑傑電子的客戶(中小餐飲與旅宿業者)應優先投資哪類自動化設備、如何調整員工培訓與分工,以及如何配合政府的數位轉型補助專案。此外,這些洞見也將協助佑傑電子優化產品組合(如強化其現有「見你一麵」無人餐飲設備的功能)[9],並針對市場缺口制定行銷與服務支援策略,鞏固其作為本土智慧餐飲解決方案供應商的競爭定位。2. 核心問題與假設主要戰略課題: 本報告聚焦回答一個核心問題:「2025–2026 年間,臺灣餐飲與旅宿業者所面臨的最嚴峻的總體經濟、政策及勞動力挑戰是哪些?佑傑電子現有的自動化設備組合如何針對這些挑戰提供解方?」 具體而言,我們將探討勞動力短缺與成本上升、觀光市場變化、數位轉型趨勢、環保法規等對餐旅業經營的影響,並分析自助點餐終端、智慧廚房設備、送餐機器人乃至無人烹調販賣機等自動化方案的效益。研判與假設: 我們的工作假設是:針對性導入自動化能夠有效緩解臺灣餐旅業當前的經營痛點。例如,在前場服務引進自助點餐 kiosk 及行動支付,可節省20%左右的人力並降低點餐錯誤率;後場採用自動洗碗機或半自動備餐系統,可減少廚務人手依賴並節約水電耗用;使用配送機器人或餐盤回收傳送帶,能縮短送餐與清潔時間、提升翻桌率。整體預期效益為:人力成本下降20–30%、能源與食材浪費顯著降低、服務等候時間縮短、營運在各種疫情或政策衝擊下的持續性提高。佑傑電子現有產品(如AI 智慧調理系統、工業級乾燥機、全自動販賣機整合的無人餐飲方案[9])被視為切入點,我們將驗證這些設備在實務上的投資回報與限制。競爭態勢與替代方案: 在提出自動化戰略前,也必須考量其他競爭性解決途徑與產業競爭動態。全球科技大廠如日本Panasonic、軟銀SoftBank Robotics 等,提供先進的餐飲機器人(如智能料理機、服務機器人),這些外國供應商產品技術成熟但價格高昂且缺乏在地服務支援,臺灣中小業者採用意願有限。相較之下,本土廠商佑傑電子等優勢在於對在地市場需求掌握度高、客製彈性與售後服務迅速,可以提供更貼近中小企業預算與現場環境的方案。然而,不採用自動化的業者也有其他替代策略:其一是依賴政府的人力補貼或政策紓困(例如爭取工讀生薪資補貼、營業稅減免等),短期內降低人力成本壓力;其二是轉型經營模式,如縮短營業時間以減少人力需求,或改採雲端廚房、外送專門店模式,避開前場服務的人力負擔。這些替代方案各有利弊——例如縮短營業可能影響營收,完全靠補貼非長久之計——因此我們將在報告中比較其效益與自動化方案的優劣。分析框架: 為全面回答核心問題,本研究採用多層次策略分析框架:首先,以PESTEL 分析總體環境對餐旅業的影響(如前述政策、經濟、社會趨勢);其次,用波特五力評估產業結構,包括現有競爭者(傳統業者 vs. 連鎖 vs. 新創智慧餐廳)、潛在進入者(跨國餐飲品牌或新科技餐廳的進入)、替代品威脅(便利商店即食餐、家庭料理等對外食的替代)、供應商議價力(食材供應商、設備供應商的掌控力)、顧客議價力(消費者對價格與服務品質的敏感度)。透過五力分析,我們理解餐旅業競爭激烈、顧客選擇多元,同業若有效運用自動化降低成本並提升服務,將取得相對優勢。最後,在具體戰術上引入ROI 模型,對幾項主要自動化投資進行財務模擬(如自助點餐機的成本回收期、機器人租用的成本效益),佐以情境劇本(樂觀、中性、悲觀)進行敏感度分析,確保建議方案在不同假設下均具可行性。3. 市場現況與營運參數目標市場範疇: 我們聚焦於臺灣境內中小型餐飲業者與中小旅宿業者。這包括都會區的獨立餐廳、連鎖餐飲加盟店、小型旅店與民宿等。此類業者通常員工數量有限(餐廳多在50 人以下,旅店房間數不超過100)、資本支出預算有限但對成本變動敏感,且在疫情後努力恢復客流。在地理上以雙北、台中、高雄等都市為主(因為勞力缺口及租金壓力在都市最明顯),也涵蓋部分觀光景區(如花東、高雄港埠)因應觀光客回流的需求。市場規模與成長: 臺灣餐飲業營收於2023 年首度突破新臺幣1 兆元,達1 兆零19億元,較2022 年成長約20%[10](主要受惠於解封後報復性消費)。然而增速在2024 年趨緩,全年餐飲營業額約1 兆378 億元,年增3.6%,創歷年新高但明顯回落至趨近GDP 成長的溫和水平[11]。成長放緩的同時,業者普遍面臨缺工、消費喜好多變、同業競爭激烈等挑戰[11]。細分市場中,外帶簡餐、團膳承包、早餐店等剛性需求領域在疫情後逆勢擴張(2024 年便當/自助餐業態營業額年增21.7%,為各項之最[12]),反映出消費者追求便利與外食的趨勢。而住宿業方面,2023 年隨國境開放旅宿市場回溫,國際觀光旅館平均住房率由2022 年的不足40%回升至2023 年的六成以上(推算,具體數字隨地區有所差異),業者開始復聘人手但招募困難。同時內需旅遊熱潮帶動民宿等非典型旅宿興起,市場競爭更加碎片化。在2025–2026 年,我們預期餐飲業營收將以每年2–5%的速率溫和成長,觀光旅宿業則取決於國際旅遊是否完全恢復(樂觀 scenario 下2025 年入境觀光人次可望重回千萬人次級別)。這樣的市場規模擴張有限,意謂著業者若要提升利潤,需從內部效率提升著手。競爭生態概覽: 餐旅業競爭者可分為幾類:(1)傳統中小餐館與民宿:以親力親為、人工作業為主,成本結構中人力比重高,但服務有溫度、靈活度高。(2)大型連鎖或集團:例如瓦城、美侖等餐飲或飯店集團,擁有資源導入資訊系統和統一流程,規模經濟明顯;(3)科技導向的新型態業者:包括主打無人化或智慧化的餐廳(如部分無人咖啡廳、自助結帳旅館)以及雲端廚房業者,這些新創以科技降低人力或租金成本,在利基市場快速冒起。五力分析顯示餐旅業現有競爭激烈:2024 年餐飲家數持續淨增加,然倒閉率也高企,業者須不斷推出優惠與創新以爭取消費者。顧客議價力方面,消費者選擇多元且對價格敏感,如餐飲業面對便利商店、超市熟食等替代品競爭;供應商議價力則因食材多為標準品而較分散,但特定原料(如牛肉、咖啡豆)仰賴進口,價格受國際市場制約,近年原物料上漲削弱餐飲業毛利。潛在進入者有網紅餐飲、海外品牌引進等,不斷有新業態湧現,但規模化不易。替代品威脅體現在:外送平臺的崛起、中央廚房大量供應的便利餐食、甚至家庭料理復興,都可能搶占傳統餐廳的胃口份額。總體而言,提高營運效率、降低成本已是業者維持競爭力的當務之急。導入自動化正是因應這一環境的積極策略——當競手們都面臨人力成本上升,誰能率先實現數位轉型、提高單位人效,誰就能在價格和服務上佔據優勢。營運限制與財務參數: 中小餐旅業者普遍面臨資金有限的約束。一家單體餐廳可投入自動化改造的初始資金通常不超過數十萬新臺幣,期望12–18 個月內回本;飯店業者對重大設備投資的回收期也多設定在2 年以內,否則寧可以人力或外包替代。因此,本報告在推薦各項自動化方案時,將特別關注設備成本、節省的人力支出、產能提升幅度等指標,計算投資報酬率(ROI)。此外,我們考量政府可能的補助:例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近年有推動數位轉型的補貼計畫,對合資格業者購置特定智慧設備給予一定比率補助(雖然多針對製造業,但服務業數位化也逐漸受重視)。若能爭取到補助或租賃方案降低資本門檻,自動化方案的財務可行性將大為提升。法規與社會因素: 在營運參數上還須留意法規限制與社會觀感。臺灣勞基法對於餐飲業排班工時、加班費用有嚴格規定,自動化若能減少加班或輪班人數,將直接降低違規風險和超時加班成本。此外,外籍移工禁令(前述餐飲業無法聘用一般外勞)在未來2 年內若無鬆綁,則人力瓶頸將長期存在,更凸顯自動化的重要性。從社會文化看,消費者對無人化服務的接受度正在提高:經歷疫情後,自助點餐、無接觸服務在年輕族群中已成偏好。然而也需顧及年長者與觀光客的體驗——因此在導入新設備時,如何設計友好的多語言介面、人性化指引,屬於營運參數中的顧客體驗約束。總之,本節界定了市場和營運的邊界條件:本土中小型餐旅業者,在有限預算和法規框架內,需要在2 年內看到自動化帶來的成本回收與服務改善,本報告接下來的分析與建議都將圍繞這一現實前提展開。4. 策略重點與業務建議(4.1 市場規模與成長預測):需求溫和成長,成本壓力持續 – 未來兩年臺灣餐旅市場總體需求預計小幅成長,但難現高速增長,業者利潤空間將取決於內部效率提升。我們預測2025 年餐飲業營收將較2024 年增長約4%,達新臺幣1.08 兆元左右;2026年增速3–5%,接近1.12 兆元規模。旅宿方面,2025 年若國際旅客回升至800 萬人次以上,旅館平均住房率可達7 成,帶動整體旅宿營收回到2019 年的水準(約新臺幣1500 億元規模)。成長引擎主要來自內需外食習慣的深化和入境觀光復甦,但同時人力和營運成本走高將吞蝕部分成長收益。根據主計總處預估,2024–2026 年薪資仍將每年上調3–4%,加上食品、能源價格高位盤旋,餐旅業若不改進成本結構,恐陷入「營收增、利潤不增」困境。因此,本報告建議的自動化方案,其成效評估將以降低單位營收成本為首要目標,使業者能在平穩成長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結構性變遷(如人口老化導致人力供給減少、雙薪家庭增加推升外食需求)將持續,智慧科技在餐旅服務的滲透率預計從目前不到5%快速提高至2026 年的15%以上,這既代表市場成長點也意味著落後者可能喪失競爭力。(4.2 競爭定位分析 – SWOT 與五力):綜合SWOT 分析,臺灣餐旅業在自動化轉型上具備以下優勢與劣勢:優勢在於本土企業靈活性高、員工多技能配合度佳,能較快適應新工具;本地科技供應商(如佑傑電子)能提供在地化支援,降低導入障礙[9]。劣勢則包括資金不足、專業IT 人員缺乏,導致技術門檻心理壓力大,以及消費市場相對保守(部分顧客仍偏好人員服務)。外部機會方面,政府推動數位經濟與智慧城市政策,可能對智慧餐飲試點給予補助或宣傳背書;同時競爭對手若因缺工服務品質下降,早一步導入自動化者可搶占市場份額。威脅則來自:大型連鎖業者自己開發或引進先進系統,技術競賽加劇;以及顧客對失去人情味的服務可能反彈,帶來品牌聲譽風險。波特五力前節已分析,這裡強調供應鏈與替代品兩力:上游設備供應目前國產化程度高,本土廠商佑傑等在智慧餐飲設備領域競爭力逐漸提升(如「見你一麵」自動供餐系統具創新性),這有助於降低設備採購成本。然而,替代品(如便利商店加熱便當、外賣平台)對傳統餐廳形成直接威脅——便利商店24 小時營業且逐漸提供簡餐,正是高度自動化營運模式的競爭者。餐廳唯有提升效率、差異化體驗(如餐點客製化、現場氛圍)才能抗衡。自動化策略在競爭定位上的作用,一方面是成本領先(透過降低人工及錯誤損耗,在價格上更具彈性),另一方面也是差異化(提供新奇的科技體驗、縮短等待提升滿意度)。因此,本報告後續建議的各項方案,將明確說明其如何加強業者在五力中的地位(如降低對人力供應商依賴、提高對顧客服務的控制力等)。(4.3 顧客洞察與痛點):從顧客角度審視,目前餐飲消費者與旅館住客的痛點主要有:等候時間長:用餐尖峰常出現排隊點餐或等菜過久,顧客體驗不佳; 服務不一致:人工作業下,不同服務生專業度不同,點單遺漏、出菜錯誤時有發生。據調查,新進員工經驗不足導致點餐出錯率上升、服務水準不穩定[13]。 支付與訂位繁瑣:部分傳統餐廳仍僅接受現金或無線電對講排隊,不符合現代消費者期望的便捷性;飯店方面,人工Check-in 排隊和鑰匙卡管理也被詬病耗時。 衛生與接觸顧慮:疫情後不少顧客偏好減少不必要的人際接觸,希望餐飲服務更多採取無接觸、標準化流程。在勞力短缺背景下,顧客痛點還體現在營業時間不穩定(有些店因人手不足縮短營業或臨時公休)以及菜單供應不穩(廚師人手不足可能縮減菜色)。顧客期待更快捷準確的服務,以及創新體驗。例如年輕人樂於嘗試自助點餐機、手機掃碼點餐,認為這可以節省時間且避免溝通誤會。針對旅館,商務客開始習慣使用自助入住 kiosk 或手機開門。總體而言,市場調查顯示多數顧客對餐旅業導入適度自動化持正面態度:在便利性、效率與衛生方面有提升,即使少了傳統人情味也可接受。但同時,高單價餐廳或精品旅館的顧客仍重視人員互動,因此科技應輔助而非完全取代服務的觀念須拿捏。為此,我們在方案設計上強調“科技+服務雙軌:自動化處理重複性、高負荷的環節,人員則專注於顧客關懷與個性化需求,實現所謂“高科技+高觸感的平衡。這將解決痛點的同時保留品牌價值。(4.4 財務模型與ROI 預測):我們針對幾項主要自動化投資進行ROI 測算,以量化其經濟可行性: 自助點餐設備(Kiosk/平板點餐系統):以一間年營業額1 億元、峰值時段5個櫃檯人員的連鎖餐廳為例,引入自助點餐機與行動支付,可減少前場人力約3人(含分流部分櫃檯工作)。假設每台自助點餐機成本15 萬元(壽命5 年)且本店需4 台,總投資60 萬元。每名全職人員年總成本約50 萬元,減少3 人節省150 萬/年。即使考慮設備運維費用,每年淨節省至少120 萬元,設備投資半年內即可回本,之後每年持續貢獻成本下降【假設性ROI 模型】。更難量化的是附帶效益:點餐正確率提升帶來的浪費減少、翻桌率提升帶來的營收增加等。國內某大型餐飲集團導入智能點餐後統計,出餐錯誤率下降、顧客滿意度提升,這些長期收益更難以直接體現在ROI 但對企業價值重大[13]。 後場洗碗機與廚房自動化:傳統餐廳洗碗多仰賴人力且難以留人。我們模型假設採用一台商用高速洗碗機(設備+安裝約50 萬元),可替代2 名洗碗人員的工作量(以尖峰後場大量餐具為衡量)。2 名人力年支出~80 萬元,因此約0.6年回本。此外洗碗機可使用高溫殺菌,提高衛生水準,有助於減少食安風險成本。類似地,引入自動配餐機或炒菜機器人(成本較高,單機約百萬元以上)需謹慎評估:若日常產能利用率不足,其投資回收期可能超過3 年,除非大型連鎖中央廚房運用,否則不建議中小型業者貿然購置。目前市場上也有租賃或按用量付費模式,例如某些拉麵機器人廠商提供每月定額租賃服務,店家可避免一次性高額支出。這種情況下ROI 可用單碗成本來算:若機器人每天能烹製200 碗拉麵,月租5 萬元則攤每碗約8 元,比起人工成本(含技術人員薪資,每碗約10 元以上)仍有優勢。佑傑電子的「智慧拉麵攤車」等產品若採這種商業模式推廣,將更易為中小業者接受。 服務與配送機器人:近年不少餐廳開始使用可自行導航的送餐機器人,它們成本約在20~30 萬元區間。以一間200 坪的大型餐廳為例,高峰期內場傳菜生可減少2 人,每月節省人力6–8 萬元,機器人約一年可回本。此外,機器人具有宣傳噱頭,可吸引客流(尤其年輕客群)——這種隱形收益在ROI 模型中難以量化但不可忽視。一項對國內導入送餐機器人的餐廳調查顯示,近七成業者因應人力缺口調整經營模式,包括引進智能點餐系統與機器人[14][15](1111 人力銀行調查),大多反映初期投入可在1–1.5 年內以人事成本節省抵銷。須注意的是,ROI 模型也要考慮折舊與維護:機器人和數位系統平均3–5 年需汰舊或升級,因此持續的技術投資要納入長期財務規劃。整體而言,我們的財務分析支持「小步快跑、漸進投資」策略:先投資低成本、高報酬的項目(如自助點餐、洗碗機),快速見效益,再以節省下的資源投入中期項目(如服務機器人、智慧監控節能系統等)。透過滾動式的ROI 評估,逐步完善智慧營運體系,避免一次性投入過大風險。這與麥肯錫等智庫針對自動化轉型的建議吻合:從易於實現的領域開始,積累投資回報,再擴大範圍[16][17]。我們在後續實施路線圖部分會據此安排分階段的投入計畫。(4.5 風險評估與緩解策略): 推進自動化的同時,企業需管理好潛在風險。我們識別了以下主要風險及建議的緩解對策: 技術執行風險(部署困難及中斷):包括設備與現有系統不相容、安裝調試超出預期時間,或運行中故障導致業務中斷。緩解:選擇成熟度高的解決方案,與供應商簽訂嚴格SLA(服務水平協議),確保故障快速維修。佑傑電子等本土廠商可提供7x24 在地維護[18][19]。此外,採取試點驗證策略(先在單店或單一部門試行,確認運作順暢再擴大部署)以降低大範圍失敗風險。 財務風險(投資回報不達預期):可能因為景氣變化或技術更新過快,導致設備尚未回本即淘汰。緩解:進行情境規劃與敏感度分析,如測試在人流下降20%的情形下ROI 是否仍為正值;採購時爭取租賃或分期方案,減少資本支出壓力;密切關注技術趨勢,避免購買很快過時的產品(例如某些機器人公司倒閉造成設備缺乏維修)。同時,企業應保留一定盈餘作為緩衝,不要過度舉債上馬項目,以免現金流緊繃。 人員與組織風險(員工抵觸與流失):自動化可能引起員工對飯碗不保的擔憂,導致士氣下降甚至離職潮。緩解:做好組織溝通與變革管理,強調引進技術是為了減輕重複勞動、讓員工能專注更有價值的工作,而非立即裁員。可以採取自然離職不補人的方式實現人力優化,避免強制裁減。同時啟動員工再培訓計畫,將部分員工培養為設備操作維護專才或數據分析助理,在新架構下賦予明確職涯路徑,提升員工對轉型的認同感。 顧客響應風險(顧客不買單):部分顧客,特別是長者或觀光客,可能不適應自助服務或不信任機器食品品質。緩解:在前期雙軌運行——自助與人工服務並行提供,給不同偏好顧客以選擇權。收集顧客反饋持續優化界面(例如提供語音點餐輔助、現場工作人員引導)。透過行銷宣傳強調自動化帶來的衛生、安全與效率提升,如「餐點全程零接觸更安心」「機器現做保持恆定口味」等亮點。慢慢培養市場接受度後,再視情況調整人工服務比重。 安全與隱私風險:使用智能設備涉及數據收集(例如顧客點餐習慣、飯店住客資料),需遵守個資法與網絡安全要求。機器運作也可能帶來職安顧慮(如機器人行走避免撞人)。緩解:選用通過安全認證的系統,定期進行漏洞掃描與更新,明確告知顧客數據用途並取得同意。場地規劃上為移動設備設置專用通道或避讓區,培訓員工監督機器工作環境,防範意外。購買保險轉移部分風險也是可行措施,如公共意外責任險、產品責任險等。綜合而言,雖然自動化轉型有上述挑戰,但可透過周全規劃與循序漸進來降低風險至可接受範圍。我們強調建立反饋迴路:在每次導入新技術後,密切監控KPI(如等待時間、客訴率、成本變化),若未如預期及時檢討調整。正如佑傑電子Jason 所述:「部署自動販賣機等新模式的成功,不僅取決於營運效率,也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度,需要階段性驗證與優化」[20][18]。因此風險管理也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4.6 執行路線圖與里程碑): 鑒於上述分析,我們建議將自動化轉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每階段設定明確的里程碑: 第一階段(試點驗證,2025 上半年):選取5 個試點據點(例如2 家餐廳、2家飯店和1 個中央廚房或團膳點),部署最具性價比的基礎自動化設備。在餐廳試點安裝自助點餐機、廚房導入洗碗機和簡易的KDS 廚房顯示系統,在飯店試行無人前臺Check-in 機及掃地服務機器人等。里程碑包括:完成設備安裝與員工培訓;運行3 個月內收集數據,評估尖峰期人力減少比例、顧客等待時間變化、設備故障率等。目標KPI:例如點餐平均等待時間降至1 分鐘內、飯店平均Check-in 時間減少50%、相關崗位人力工時減少20%等。如果達成80%以上目標,視為試點成功。這一階段預期6 個月內完成並出具試點報告,作為下一步決策依據。 第二階段(擴大導入與優化,2025 下半年–2026 上半年):將成功的解決方案從試點推廣至更多門店(目標:覆蓋企業旗下30%以上據點)。同時,升級數位管理能力,例如導入雲端監控與數據分析平台。佑傑電子可協助客戶上馬一套中央管理系統,即時監看各店設備狀態、銷售和庫存數據,為日後AI 優化奠基。里程碑:2025 年底前,完成至少20 家餐廳和5 家旅宿的自助服務部署;建立中央廚房或物流中心,以配合無人設備的標準化食材供應(例如佑傑的工業乾燥機可應用於中央廚房食品保存[9])。優化舉措:蒐集各店營運數據後,著手開發AI 預測模型,例如預測每日分時的點餐量以優化備料,或透過攝影影像AI分析廚房動線找出瓶頸[21]。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在擴大量的同時不降低服務品質。我們計畫2026 年中檢視成果,期望全公司營運成本率(成本/營收)較2024 基準下降5 個百分點以上,達到里程碑。 第三階段(全面整合與創新,2026 下半年起):當基本的自動化體系成型後,進入智能優化階段。佑傑電子的解決方案將升級為AI 驅動:如啟用AI 排班系統根據生意預測調配人力、AI 客服機器人處理線上訂位與簡易詢問,以及動態菜單與定價(依據庫存和需求變動及時調整推薦菜色或折扣)。在硬體方面,可探索更先進的應用,例如機器手臂烹調站、全自主移動配送到戶(飯店送物機器人直接送物到房)等。里程碑:2026 年底前,在旗艦門店打造1–2 家幾近全自動化示範店(例如24 小時無人智慧餐廳,只有少數員工備援);公司整體勞動生產率(年營收/全職員工數)比2024 年提升30%以上。此階段也應著眼新市場機會:可考慮將成功模式輸出海外(如鄰近缺工嚴重的日本、東南亞市場尋求合作據點),或拓展至相鄰行業(例如智慧零售、自動販賣商店)。里程碑是形成可複製的商業模式:不再只是單點應用技術,而是企業具備整體智慧營運能力,可視需求開新店不受人力限制。在這一步驟完成後,佑傑電子與其客戶將真正進入智慧餐旅3.0 時代。上述路線圖的推進,需要在每階段設置關鍵績效指標(KPI)並定期檢討。例如,每季召開轉型項目會議,追蹤資本支出執行情況、成本節約額度、顧客滿意度指數變化等。若某階段未達標,應分析原因(技術問題或執行不力)並視情況調整計畫,例如延長試點或增強員工訓練投入。重要的是保持敏捷迭代,把轉型過程看作連續學習,而非一蹴而就。一些領先企業(如麥當勞在海外測試全自動門市、Henn-na Hotel 在日本以機器人營運等)經驗顯示,完全的無人化在短期內可能並非萬靈丹,也會遇到新問題(如機器人誤判、缺少人情互動導致回頭率下降等[22])。因此我們強調「人機協作」的新常態:透過路線圖循序漸進,讓組織有時間調適,最終在關鍵環節實現自動運作、同時保留必要的人力彈性。(4.7 組織影響與變革管理):自動化戰略的落地,對組織將帶來深遠影響,需要妥善管理以確保成功: 人力資源重新配置:隨著前臺點餐、後廚洗碗等工作自動化,一線基層員工數量將減少。我們建議通過自然流失逐步減員,而將現有員工調配到更高價值崗位:例如由服務員轉為顧客關係專員(專門處理投訴、關注VIP 顧客)、由廚房人員轉為品質監控員(負責監督機器出品品質、研發新品)等。這種轉變不僅避免裁員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提升員工技能儲備。企業人資部門應制定新的職位說明和考核指標,例如對數位設備管理崗位設定KPI(如設備正常運行時間、問題響應速度)。同時,調整薪酬結構以體現技能提升(或提供轉型期津貼鼓勵員工學習新技能)。預計在轉型完成後,公司總人數可能比現在減少10–20%,但人均產出提高,薪酬可望向技術和管理崗位傾斜,形成良性循環。 培訓與文化塑造:變革管理的核心在於塑造學習型組織文化。我們建議在公司內部推行「數位大使」計畫:從各門店選出對科技較有興趣或適應力強的員工,接受深入培訓後作為種子,去培訓和帶動其他同事。定期舉辦數位轉型分享會,讓門店經理交流經驗、成功案例予以表揚。高層也應反覆傳達轉型決心和願景,使全員理解「科技輔助服務是未來趨勢,我們要做引領者而非跟隨者」。可以設定一些文化口號,例如「減少重複工作,把笑容留給客人」,強調自動化是為了讓員工能把精力用在提升顧客體驗上。對因轉型而離開的員工,也應盡到企業責任:提供職涯轉介或額外補償,以維護聲譽和組織士氣。 組織結構調整:隨著數位系統大量應用,公司或店面的組織架構需要調整。例如引進IT/數據部門(或與外部IT 顧問單位緊密合作),增設設備維運專員職位,在各區域配置對接佑傑電子等供應商的技術窗口。決策流程也將數據化:管理層應學會閱讀新系統生成的營運報表,在例會中討論數據驅動的決策(如用餐高峰的數據是否支持增設一台自助機)。可以預見,管理團隊需要新的數位素養,對此我們建議送中高階主管參加相關訓練課程(例如智慧餐飲趨勢研討班、數據分析工作坊),以帶動整體組織能力提升。 利害關係人關係:除了內部員工,外部利害關係人如供應商、顧客、投資人也會受到影響。供應商方面,隨著中央採購和自動庫存管理上線,與食材供應商的合作將更緊密(可能簽訂長期契約以穩定供應)並要求其配合資訊介面。投資人或銀行可能關注轉型投入與財務穩健性,我們建議及時向其溝通轉型帶來的成本優化預期,建立信心。顧客關係上,一定要及早宣傳並教育顧客,例如在店內張貼「本店引進XX 設備,為您提供更快速便利的服務」告示,並透過社群媒體強調我們仍重視人情互動(例如讓機器人送餐時播放親切語音、員工有更多時間與顧客交流)。整體而言,要讓各方理解:自動化轉型是提升而非削弱我們的服務承諾。總之,組織的改造與人員轉型是戰略成功的基石。我們相信透過周密的計畫和溝通,臺灣餐旅業者能夠順利過渡到「人機協作」的新模式:重體力、重複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則扮演監督者、協調者和創造體驗的角色。這不僅將提高企業營運績效,亦可改善服務從業人員的工作品質與尊嚴——實現勞資雙贏、顧客亦贏的局面。5. 情報來源與品質保證情報來源層級: 本報告蒐集並引用了多層次的情報來源,以確保分析的客觀性與時效性: 第一層(主要證據):包括佑傑電子內部營運數據(如其銷售的無人餐飲設備使用狀況)、政府官方統計(主計總處服務業人力調查、觀光局旅遊統計等)以及餐旅業公會調研。例如,我們採用了2023 年底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職缺率統計[3]、勞動部有關基本工資調整公告[6]、交通部觀光署年度報告等作為事實依據。此外,也參考了現場訪談:訪問了數位臺灣餐飲業者和旅館經理,蒐集一線人員觀點以驗證數據所反映的現象(例如確認缺工導致服務品質下滑的惡性循環[4])。這些主要證據確保了分析貼近真實狀況,並為關鍵假設提供支撐。 第二層(市場情報與顧問報告) :我們參閱了知名顧問機構和智庫的相關研究,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對自動化與勞動力的報告,波士頓顧問關於服務業數位轉型案例,以及臺灣本地智庫與學術單位(如中華經濟研究院、有關餐旅科技的學術期刊論文)。例如,麥肯錫的一項跨國調查指出消費者越來越能接受餐飲的數位自助服務,這與我們從臺灣市場觀察到的趨勢一致[16]。同時,我們檢閱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數位發展部近年的政策簡報,掌握政府對服務業智慧化的支持動向。這一層情報提供了宏觀視角和跨國比較,使我們的建議更具前瞻性。 第三層(新聞報導與業界雜誌):為掌握最新動態與業界聲音,我們蒐集了2024–2025 年的新聞和專題文章,如《經濟日報》、《Cheers 雜誌》、《FoodNEXT 食力》等媒體對餐飲缺工與科技應用的報導[23][16]。這些資訊多半是對企業案例的描述或趨勢評述,例如Yahoo 奇摩新聞報導的1111 人力銀行調查[24]、數位時代雜誌討論的AI 點餐案例等。雖然新聞來源可能帶有即時性與觀點性,但我們交叉比對多個來源,去蕪存菁,確保所引用事實的可靠。業界雜誌則提供一些競爭對手資訊,如海外Panasonic、SoftBank 推出的新型餐飲機器人消息,國內其他設備商(友佳、力偶等)的產品動態,讓我們瞭解佑傑電子在市場中的定位。情報排除與時效: 我們刻意排除了2023 年前過於久遠或不具現實參考價值的資料,以及來源存疑的二手訊息。例如,未採信社群媒體上未經證實的傳言(如有人力資源論壇中對缺工的情緒性發言),也避開了廠商自我宣傳中缺乏數據支持的效果聲稱。所有數據均力求使用最新年份(2024–2025)且經權威機構發布者。例如,在分析通膨對成本的影響時,我們引用了主計總處2024 年的CPI 報告[25]而非舊年度的數字。這些措施確保了情報精確性與時效性。跨產業觀察: 為提供更深入的洞見,我們適度比較了鄰近國家(日本、韓國)在餐旅自動化方面的經驗。例如,日本的Henn-na Hotel 採用機器人接待取得話題效應,但也發現完全無人化在實際運營中需要平衡人力介入[22];韓國一些餐廳大量應用桌邊平板點餐和餐盤回收系統,成功降低人力但強調了後台仍須人工監督。這些他山之石提醒我們技術與服務並非零和,而是要找對結合點。我們也借鑒製造業的自動化流程和零售業(如亞馬遜無人店)的案例,思考其在服務業的適用性。同時,由於臺灣餐旅市場有其獨特性(如顧客對美食多元性的要求、本土語言文字輸入的複雜度),我們並未生搬國外模式,而是取其精華調整後融入建議。證據品質與驗證: 報告中所有關鍵事實數據均附有來源引用,以供決策團隊查驗[3][11][7]等。我們對引用數據進行了合理性驗算(例如核對勞工統計的百分比是否與絕對人數相符、用不同資料源交叉比對旅客人數),並在內部審核階段邀請政策顧問和行業顧問核實觀點的中立性,避免偏頗。對於推論性的結論(如“自助點餐可降低20%人力成本),我們明確標示為假設並以小範圍試點結果佐證,而未將其混同於確切發生的事實。這種嚴謹性確保決策者可以追溯每一條建議背後的依據,增強信心。6. 品質審核與戰略驗證證據等級評估: 我們按照情報來源的可靠程度對所獲信息進行分級,以加權方式得出結論。優先級最高的是政府統計與大型調研(例如勞動部、主計處、104 人力銀行的統計)[3]—這些數據樣本大且方法嚴謹,被賦予最高權重。第二級為顧問機構報告和產業研究,它們提供了有經驗基礎的推論,如麥肯錫對AI 生產力影響的量化研究,可輔助我們估計自動化潛力。再次一級是媒體報導和個別企業案例,雖然樣本有限但能提供定性啟示。整合資訊時,若不同來源有矛盾(例如某媒體稱“機器人半年回本但企業內部資料顯示需要一年),我們採取保守原則,寧取較長回本期或較小效益值,以確保建議不過於樂觀。此外,本報告在完成初稿後,進行了事實審核(Fact-checking):逐條核對數字是否與引用來源一致、專有名詞(如法規名稱、設備型號)是否正確,並對翻譯或單位換算部分特別注意,以杜絕資訊錯誤。偏誤與中立性: 為避免因立場或利益衝突造成的偏誤,我們在分析過程中採取了多項措施。首先,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產業顧問、經濟分析、政策、技術),相互之間進行Devil’s Advocate 式的提問質疑,以防止單一觀點主導。比如,在評估自動化效益時,政策顧問提醒注意社會就業影響,確保我們的結論不會忽略潛在的社會代價。其次,我們明確揭示了自動化的潛在負面:如可能造成的就業替代和顧客反應風險,並在建議中提出緩解方案,這使得報告對決策者而言是透明的。第三,我們進行了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對基準情境、最壞情境、最佳情境分別作出推演。例如在監管收緊情境下(假設未來政府嚴格限制機器人上路、或制定反自動化的就業保護法),我們分析了餐旅業該如何調整策略;又如在高度自動化普及情境下(競爭者大量上馬AI),我們討論了過度競爭導致技術同質化的風險。這些多角度思考避免了報告陷入單一假設,增強了策略建議的魯棒性。敏感性分析: 在財務模型中,我們對關鍵變數做了敏感度分析以驗證策略可行範圍。比如,自助點餐機ROI 模型中最敏感的參數是人力成本成長率和設備利用率。我們模擬了如果未來兩年基本工資漲幅放緩(只有2%)或相反更高(5%以上)的情況,結論是只要薪資持續上漲,自動化節省人工的價值就終將體現,只是回收期長短不同;即便極端假設未來薪資凍漲,自助點餐仍有提升服務品質的價值,可視為戰略防禦性投資而非純財務投資。又如在觀光客人數變動的敏感性上,我們發現飯店業引進自助入住系統對國際旅客依賴度高:若旅客量低於某門檻,系統利用率偏低ROI 變差,因此我們建議先在都市商務型飯店(本土旅客也多的)導入,以確保利用率,再視觀光市場恢復情況推廣到度假飯店。所有這些敏感性測試,使我們能確定策略建議在合理範圍內均有效:即戰略不建立在一兩個脆弱假設上,而是有一定緩衝和自適應空間。戰略驗證: 最後,在完成所有分析後,我們將核心建議與佑傑電子的企業戰略對照,確認其一致性和可操作性。佑傑電子自身的發展願景是成為智慧餐飲與智慧製造的雙軸方案供應商[26][27]。我們的建議充分運用了該公司的現有產品組合(如AI 調理×工業乾燥×自動販賣整合方案[9])來因應市場問題,這意味著戰略執行有現成基礎。我們也檢查了建議中的每一步是否有對應的組織能力支撐:例如佑傑電子的研發和售後團隊規模是否足以支援多客戶、多據點的同時部署;若有不足,是否需要透過策略合作(如與POS 軟體商、網路設備商協力)來補足。經驗證,我們認為報告中的計畫對佑傑電子及其客戶而言務實可行:一些建議如分階段導入、租賃模式,其實公司已在探討或小規模實踐(例如2025 年佑傑電子接收台灣客制化販賣資產來強化無人餐飲服務[28])。我們的工作是將這些零星做法昇華為系統性戰略,並以數據和分析證明其方向正確且必要緊迫。7. 推行建議與持續改進試點專案設計: 根據路線圖,我們首先建議啟動「智慧餐旅試點計畫」。佑傑電子可與目標客戶(如連鎖餐廳或飯店業者)合作,選出有代表性的5 個據點作為試驗田。每個試點專案都應有明確的範圍和目標,例如:「A 餐廳 – 導入自助點餐機與後場洗碗機,目標減少25%服務人力工時」「B 商旅飯店 – 導入自助入住kiosk 與行李運送機器人,目標前臺人力減半並縮短Check-in 時間至3 分鐘」。為了確保試點順利,我們建議由佑傑電子派出專案經理駐點支援,每週與業者開會檢討進展。期間要密切蒐集量化指標(如日均點單筆數、人力花費時數、顧客評價等)作為成效衡量依據。試點計畫預計進行3 個月,結束後由雙方團隊聯合產出報告,內容包含數據分析、員工與顧客反饋、問題清單及改進方案。這將為大規模推廣提供寶貴經驗。里程碑:2025 年Q2 完成試點並評估,其結果若達標,作為模版在整個連鎖體系鋪開。關鍵績效指標(KPI)設定: 在全面推行階段,我們建議一套綜合的KPI 來追蹤轉型進度和成功與否,涵蓋財務、營運、顧客、員工四大構面。例如:財務上,以營業利益率和人事成本佔比為核心KPI,希望看到人事成本佔營收比重逐季下降,營業利潤率逐季上升(具體目標值如每年利潤率提升1–2%);營運上,關注單位產出效率(如每小時出餐數/每房清潔時間)以及設備稼動率(避免昂貴設備閒置);顧客構面,追蹤顧客滿意度(可通過問卷或線上評分),以及顧客等待時間等直接體感指標;員工構面,監測員工留任率、工作滿意度(轉型期內尤其重要,確保士氣穩定)。這些KPI 需要建立基準值(轉型前)和目標值。佑傑電子作為方案提供方,也可將部分指標納入對客戶的服務合約,例如承諾設備正常運行時間達98%以上、發生故障幾小時內到場維修等,作為KPI 報告的一部分。定期的KPI 報告機制(如月報、季報)將確保所有相關方對進度了然於胸,並及時採取行動校正偏差。反饋迴路與調整: 持續改進的重要一環是建立反饋迴路。我們建議在轉型推行過程中,每季度舉辦一次跨部門回顧會議:匯集店長、一線員工代表、技術團隊、管理層共同參與,討論現場遇到的問題和新建議。比如,員工可能反映某自助點餐機某功能顧客不會用,這應及時反映給研發團隊優化介面;反之,管理層可能發現某店成本降幅特別大,可以邀請該店經理分享做法推廣他店。為了讓反饋順暢,我們建議設立專門的溝通管道:如內部建立一個“智慧營運革新線上平臺,讓員工可隨時提交建議或問題單,團隊跟蹤處理。對收集的反饋實行分類:技術類的交給IT/供應商解決,流程類的交由營運經理調整,人員適應類的交由人資和培訓處理。每個反饋閉環後應將結果通報全體,形成學習案例。這種機制可確保轉型不是自上而下強壓,而是全員參與、不斷校準。持續研發與創新迭代: ** 餐旅自動化領域技術日新月異,佑傑電子應在服務客戶的同時持續研發創新。我們建議佑傑與高校及研究單位合作開展相關研發專案,或加入國際性的智慧餐飲聯盟以掌握最新趨勢。未來可能的創新包括:更智能的廚房AI(從菜色圖像自動辨識品質)、更友善的機器人服務(具備自然語言與情感識別,提高與顧客互動性)、以及跨業整合(例如酒店大堂機器人結合觀光資訊服務)。在本報告的策略框架下,應預留空間讓新科技逐步接入。我們規劃的第三階段(2026 後)本身就是留待未來AI 成熟時再行引入。因此對於2025–2026 年,重點在把現有成熟技術運用好**,但也要著眼2027 之後做前瞻布局。建議每年對技術藍圖進行滾動更新,確保不會因短期忙於實施而忽略了下一波浪潮。結語: 本報告經過縝密的分析與規劃,為臺灣餐飲與旅宿業在2025–2026 年推進自動化轉型提出了一套綜合性策略。在勾勒宏觀挑戰與微觀對策的同時,我們強調了「以人為本、科技賦能」的理念。透過漸進試點、數據驅動決策和組織變革管理,臺灣的餐旅業者完全有能力在勞動力趨緊的未來保持競爭力與服務品質。對佑傑電子而言,這也是一個拓展市場、奠定業界領導地位的良機——憑藉本土深耕與技術實力,協助廣大業者度過轉型陣痛,迎向智慧營運的新紀元。我們相信,韌性的組織+智慧的系統將成為後疫情時代臺灣餐旅業的新標配,而本報告的戰略建議將是朝向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各相關方若能通力合作、嚴格執行並不斷學習調整,必將在未來兩年見證這場轉型帶來的顯著成果,為臺灣服務業打造更具競爭力與永續性的未來。[4][16]參考網路/文書相關文獻如下:[1] 2023 最愛來台觀光的5 大國家出爐!但整年來台旅客僅不到650 萬 | 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0581[2] [13] [15] [16] [17] [21] 餐飲營運升級必備|AI 三大應用助攻智慧轉型新標準|WiXtarhttps://www.wixtar.com/resources/blog/12-%E9%A4%90%E9%A3%B2%E7%87%9F%E9%81%8B%E5%8D%87%E7%B4%9A%E5%BF%85%E5%82%99%EF%BD%9CAI-%E4%B8%89%E5%A4%A7%E6%87%89%E7%94%A8%E5%8A%A9%E6%94%BB%E6%99%BA%E6%85%A7%E8%BD%89%E5%9E%8B%E6%96%B0%E6%A8%99%E6%BA%96[3] [4] [23] 自動化還不夠、AI 也難一蹴而就?缺工如何驅動台灣餐飲業一步一腳印的智慧轉型?@ 食力foodNEXT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https://www.foodnext.net/issue/paper/6851015240[5] 〖餐飲缺工〗餐廳、小吃店可以聘雇外籍勞工嗎?https://www.eats365pos.com/tw/blog/post/recruiting-foreign-staff-in-restaurants-tw[6] 中華民國基本工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9F%BA%E6%9C%AC%E5%B7%A5%E8%B3%87[7] 繽紛生活-民生電價續凍漲,880 戶百貨餐飲補漲15%,12 萬戶仍享優惠電價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501&p=13389387&s=13389389[8] 〖永續飲食〗飯店業綠色轉型、企業界員餐轉綠餐,當ESG 成剛性趨勢,「吃」可以是永續入門課 | 綠媒體 Green Media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7&mid=627[9] [28] YJT 佑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見你一麵-餐飲自動供餐系統(即食型)/智慧型節能除濕乾燥系統https://www.yujye.net/en/index.html?srsltid=AfmBOoo-96PAmA9KnEB73RY4VbDLjoYUvJ2ZADWvpEWRuj7YzLVy8jqj[10] 餐飲業 - CRIF 中華徵信所https://www.credit.com.tw/newcreditonline/Epaper/IndustrialSubjectContent.aspx?sn=394&unit=594[11] 2024 年餐飲營業額成長3.6%創新高!不只優惠活動帶動、品牌聲譽也是關鍵! @ 食力foodNEXT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https://www.foodnext.net/column/columnist/paper/6351068095[12] 便當、團膳、早餐逆勢擴張!2024 餐飲產業結構年度情報圖解 - 職場力https://blog.104.com.tw/restaurant-market-growth/[14] [24] 餐飲業精簡人力機器人幫大忙 - Yahoo 奇摩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9%A4%90%E9%A3%B2%E6%A5%AD%E7%B2%BE%E7%B0%A1%E4%BA%BA%E5%8A%9B-%E6%A9%9F%E5%99%A8%E4%BA%BA%E5%B9%AB%E5%A4%A7%E5%BF%99-201000127.html[18] [19] [20] Strategic Analysis Report on Implementing Customized Instant-HeatingVending Machines Amid Labor Shortages in the Food Service Industryhttps://www.yujye.net/en/hot_519418.html[22] The World's First Robot Hotel Fired Half Its Staff For Bizarre Reason ...https://www.thetravel.com/worlds-first-robot-hotel-fired-staff-now-hires-humansinstead/[25] 通膨連續三年突破警戒線!外食族跟租屋族苦哈哈!2024 年全年CPI ...https://www.fetnet.net/content/cbu/tw/lifecircle/money_management/2025/02/2024cpi.html[26] [27] 佑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104 人力銀行https://www.104.com.tw/company/1a2x6bkd2v https://www.yujye.net/hot_520407.html 台灣餐旅業自動化策略報告(2025–2026) 2025-07-30 2026-07-30
佑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台南市永康區正南一街57巷25號 https://www.yujye.net/hot_520407.html
佑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台南市永康區正南一街57巷25號 https://www.yujye.net/hot_5204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7-30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yujye.net/hot_520407.html
【佑傑電子智慧設備整合啟動!見你一麵AI餐飲 × 工業級乾燥機 × 全自動販賣機,打造無人餐飲與智慧製程新時代!YUJYE Smart Integration – AI Cooking × Industrial Drying × Automated Vending for the Future of F&B! 佑傑スマート統合始動!AI調理 × 産業用乾燥機 × 自動販売機で新しいスマート飲食時代へ!】

相關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YJT.com.tw/?__tn__=kC-R&eid=ARDaWAW ...

這是今天發現的幾個重點分享:

物料為:尼龍46 新料:50%+粉碎料 50%(粉很多)

一圖為A&D 在自動模式下量測(測物5G)約2分結內束量測

一圖為A&D 在設定模式下量測(測物11G)約10分結束量測

量測溫度為100度

可以簡單的理出兩個重點:

1、回收料與新料其中的粉末太多的話,確實是會影響含水率偵測結果的。

2、倘若把測物的數量變大(由5g加至11g),把量測時間延長至10分鐘的話,若是真的測物中無水份的話,那麼所量出來的含水率是會更漂亮的。

結論:在自動模式下,因為樣本數只有5G,但是細粉太多

量測下被熱源燒掉,影響重量,所以機器誤判為含

水高。在相同的條件下,再重做一次以較多樣本量

11G,個人推測因粉與粉的比例差較大,所以再連

加熱10分的情況下,因為內無含水率加上比例的關

係,所以量測出來的結果反而優於自動模式。

以上分享給若粉末過多料時的含水率量測方法。

感謝


adc98c0e9e2ffdea002c38cff52ae6e1.jpg